欢迎来到 法律法规内参!!
当前所在: 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编造谎言诈骗他人钱财 真“刑”!

时间:2024-04-27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而且也越来越猖獗,以投资理财和生意周转等为诱饵骗取被害人钱财,不断编造谎言,甚至抛出伪造的收据,当一切骗人的伎俩用尽之时,也就是谎言被戳穿之时。近期,白银市白银区法院依法审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苏某某如实供述罪行,自愿认罪认罚,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万元,责令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52.9549万元。

  图片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苏某某于2019年至2022年5月,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仍以他人借钱周转、房屋过户、屯汽油、工地用钱、还信用卡、投资、放贷等名义骗取他人财物共计52.9549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且在无法归还后逃避外地,拉黑他人微信、电话。

  

  法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和公诉机关指控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法条指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官提醒


  现今社会,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大家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实干才是硬道理,只有努力奋斗才会梦想成真。勿起贪念,才能防止受骗。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gscourt.gov.cn/Show/83936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法规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