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法律法规内参!!
当前所在: 首页 > 法制在线 > 正文

我省持续推进“八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

时间:2023-07-28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司法行政网  

  

  

  今年是“八五”普法中期检查评估之年,青海省司法厅印发《青海省“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督导检查工作方案》,近期将牵头组织成立督导检查工作组,对全省普法工作开展中期督导检查,全面评估“八五”普法工作成效,确保“八五”普法各项工作目标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16家单位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3人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8家单位获“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0个集体、40名个人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称号…… “八五”普法决议实施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中央、省委有关法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担当作为,全民守法普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法治宣传

  7月14日,一场以“传承黄河文化 携手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鸿市民健身广场拉开帷幕。这是我省聚焦“国之大者”,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的一个缩影。

  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省印发学习宣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的通知,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普法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法规知识、“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水法知识、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考试,参与人数累计80万人次。

  聚焦平安青海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安全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狠抓“4·15”全民国家安全日普法工作,25万人参与在线答题,开通今日头条“ 维护国家安全法治行”话题活动,阅读量达220万人次。此外,还组织开展了《青海省禁毒条例》、人民防空法、国防交通法等专项知识竞赛活动,参与人数累计52万人次。

  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同学们,假期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镇通过假期法治讲座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狠抓青少年法治教育,会同教育部门把法治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实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联合多部门持续开展“青春与法同行”“学宪法、讲宪法”等青少年法治宣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面向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普法征文等活动,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法治教育内容。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兼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目前,全省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实现全覆盖。

  狠抓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普法,建立“学、述、考、用”四位一体法治能力培养体系,推进政府常务会、各级办公会会前学法等制度化、常态化。全省共有14万名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年度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率达85.51%。

  实施村居“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举办全省首期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暨“法律明白人”培训班,搭建“法律明白人”网校,培养“法律明白人”11164人。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青海花儿、青海平弦、西宁贤孝、说唱快板、法治书法作品……5月28日,在西宁市民法典主题宣传暨原创法治文化作品惠民巡演活动中,法治文化与本地特色结合的巡演形式得到群众一致称赞。

  全省上下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让法治文化浸润人心。各地通过组建“法治宣传文艺队”“法德直通车”“法德大舞台”等载体,广泛开展“法治文艺基层行”活动。同时率先在全国推出原创宪法、疫情防控表情包和普法卡通形象,举办法治书画、法治征文、短视频、平面摄影、篆刻等法治文艺征集评选活动124场次,组织法治文艺演出600余场。

  坚持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见〉的若干措施》,由点及面优化法治文化建设布局,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法德融合的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

  全省首个线上禁毒教育馆在西宁市城中区线上禁毒教育馆正式开馆,最长的法治文化长廊在民和县亮相,首个“法德文化”活动室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成立,营造出门见法、抬头看法、休闲学法的浓厚氛围。目前,全省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93个,法治文化一条街(长廊)61个,村居法治宣传栏2712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20个,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

  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在我省大力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进程中,“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省级创建示范活动获省委批准。

  同时,突出城市、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建立“市(州)、县(区)、乡、村”四级社会治理平台,形成“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以此为抓手,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缉枪治爆,禁毒扫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危涉爆企业、寄递物流领域隐患排查清理整治,成品油专项整治等专项治理行动,目前,共开展部门行业专项治理1.2万余次,执法检查15.6万余次。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我省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着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建成市(州)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2个,县(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33个,乡镇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59个。目前,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2.87分。

  增强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为推动责任制落实,我省实施年度重点时间节点和联动清单“两项”普法清单制度,以清单化方式明确细化省直93家部门和单位729部法律法规的普法责任,90个重大时间节点普法宣传台账,70项普法联动清单。

  坚持全过程互动式普法,在立法过程中,对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17件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的3件政府规章,广泛听取全社会意见,及时以通俗易懂语言解读,将立法过程变为普法过程。在执法司法中,大力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说法”,建立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工作机制,直播庭审7.4万场。发布“以案释法”信息近1万条,阅读量达300万人次,“以案释法”制度化、常态化。

  将法律服务融入地方性法规条例宣贯全过程,全省4605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1346名法律服务人员从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协助起草、审订村规民约等3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26万人次。全省646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501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zhdt/202307/t20230724_1073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法规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