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分餐制成为文明新风尚
时间: 作者: 来源:
贾梦宇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许多地方的饭店、餐馆迎来了久违的客流高峰。人们在相谈甚欢、大饱口福之时,是否兼顾了卫生安全?是否使用了公筷公勺、实行了分餐?
用不用公筷到底有啥区别?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选的几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等。通过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结果令人震惊——“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其中,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倍。
民以食为天。围桌合餐,是我国沿袭已久的饮食习惯,这种合餐的方式可以营造氛围、增强感情。但是,共食共饮却是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唾液可传播甲肝、禽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如果不使用公筷、不实行分餐,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正如上述实验结果所示,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2003年非典时期,分餐制曾被餐饮企业广泛采用,但疫情过后未能普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再次让人们意识到了分餐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实行分餐制依然面临一些“堵点”:疫情造成餐饮企业收入下滑,分餐制需要额外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加重了商家的成本负担;分餐与传统中餐就餐习惯不相符,人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因此,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形成合力。比如,有关部门要加强分餐制的健康科普与宣传,提高公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同时,通过政府立法在公共场所推行分餐制,把分餐制纳入传染病预防体系;此外,制定分餐制行业规范,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严格惩罚机制,让餐饮企业不敢轻易触犯红线。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让“分餐进食”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才能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筑牢坚固的防线。
最新信息
- 2020-05-13明光市法院组织人民陪审员观...
- 2020-05-13股东“假出资”应对公司债务...
- 2020-05-13曲靖:司法所聚焦外出务工返...
- 2020-05-13以法治引擎为实体经济蓬勃发...
- 2020-05-13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
- 2020-05-13南阳宛城司法局优化法治化营...
- 2020-05-13统筹“全产业链”涉外法治优...
- 2020-05-13武汉成立数字经济法律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