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法律法规内参!!
当前所在: 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管住自己的嘴”刻不容缓

时间:   作者:   来源:  

史志鹏

儿时动画片里,看着小动物上了餐桌,笔者心里不是滋味。前不久,网上流传“吃播”蝙蝠视频,更是引来一波质疑。由于法律规定和执法监管不完善,以及一些地方存在吃野味的饮食习惯,这些场景频频上演。在很多地方,“野味产业”规模还很庞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不少。

科学研究表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复杂,身上携带或体内潜伏的病毒较多。近年来,SARS病毒、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都与动物有关。此次疫情,很可能也是由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并造成人际传播引起的。革除陋习,刻不容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各地迅速响应,出重拳、治乱象。福建、天津、广东等地通过了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地方性法规。

尽管如此,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仍有人顶风作案,非法狩猎、售卖野生动物案件仍不时见诸报端,这反映出一些人心存侥幸,或者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殊不知,一口野味,吃下去的不仅是伤害和野蛮,更是巨大的健康隐患。

17年前的“非典”和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用深刻教训告诉人们,吃什么真不是一件个人私事。在人传人的病毒面前,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管住自己的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从更深层面上讲,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护。

然而,长期以来,少数人形成了滥食野味的陋习,认为野味更营养,更有甚者,把吃野味当做身份、地位、财力的象征。此次疫情对每个滥食野味的食客敲响警钟,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才是应有追求。切不可图一时新“鲜”给公众招来风险,因个人口腹之“欢”为社会埋下隐患。

现行法律中对野生动物的定义并未涵盖绝大多数传播疫病的高风险物种,纳入禁食范围的野生动物种类有限。此外,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检疫检验不到位,客观上为野味泛滥提供了温床。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工作,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各种举措将进一步从源头上完善法制,有力打击非法交易和滥食野味的行为。

目前,禁食野味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主张全面禁食,也有人认为不能一棒子打死,建议区分对待。我们相信,立法一定会将人民的生命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我们也相信,经此一“疫”,全社会必将凝聚起更大共识并行动起来,养成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法规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