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评:推进分餐制还得打好持久战
时间: 作者: 来源:
木须虫
推行分餐制必须面临着聚餐制沿袭的巨大惯性,转变起来不是朝夕之功,还得理性看待,分类施策,持之以恒抓好引导,打好持久战。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情况。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指导各地落实环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项任务,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把分餐制等好的做法形成制度(4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倡导分餐制早已有之,它曾于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被很多餐厅采用。此次分餐制被再次提及,某种程度与抗击非典一样,作为疫情防控的卫生安全措施之一,不过,一旦疫情稳定甚至病毒消失,分餐制能否形成制度令人担忧。
分餐制是相对聚餐制而言的,聚餐制对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渐成常识,倡导分餐制的出发点是减少聚餐,防控风险。然而,聚餐模式是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追求一种“和合之美”的聚会氛围,亲情与社交体验超过了吃饱乃至吃什么的需求。换言之,其实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决定了吃饭的方式,背后是家庭单元和熟人社会的心理逻辑,包括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往往都是通过聚餐这根纽带。这也意味着推行分餐制,深层次是推进传统生活方式的革命。
聚餐制背后的文化心理,也决定了餐饮供给的方式。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还是餐饮服务,对食物的提供不是以“份”为单位,而是以“盘”“桌”为单位,最典型地莫过于火锅,自觉不自觉地把群体性对食物的诉求杂烩到了一起,这些直接影响到了餐饮制作加工、经营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作法。这也意味着,推行分餐制也是餐饮服务的革新。
诸如此类,推行分餐制必须面临着聚餐制沿袭的巨大惯性,转变起来不是朝夕之功,还得理性看待,分类施策,持之以恒抓好引导,打好持久战。其一,无须刻意把聚餐制与分餐制对立起来,二者各有利弊,聚餐制更重视人际情感的交互与融洽是普适社会心理,这种心理诉求何时能与“吃饭”脱钩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进程,水不到渠难成。在此期间,聚餐制与分餐制互存互补,各有裨益,也不是一件坏事。
其二,善于用文明引导的手段给聚餐制趋利避害,帮助国民正确认识聚餐制的弊端,树立文明意识,改良就餐习惯。聚餐制除了不安全不卫生之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浪费严重,这些都是引入文明治理的契机。对此,不妨将文明用餐纳入立法,如目前在审议中《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将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写进了草案,无疑这是着眼长远的举措。
其三,分层次治理“吃饭”的习惯。一方面,重视家庭餐饮新风的培育,让公筷公勺甚至是分餐逐步成为生活的选择,推动安全卫生就餐观念的转变和普及。另一方面,推动餐饮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如机关、企业、学校等场所严格实行分餐制,经营性餐厅、农村操办宴席等聚餐活动,公勺公筷等成为标配,纳入到食安管理,同时倡导各类大型活动实行自助餐。
上一篇:不妨多用些环境友好产品
下一篇:做群众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最新信息
- 2020-04-15明光市法院组织人民陪审员观...
- 2020-04-15股东“假出资”应对公司债务...
- 2020-04-15曲靖:司法所聚焦外出务工返...
- 2020-04-15以法治引擎为实体经济蓬勃发...
- 2020-04-15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
- 2020-04-15南阳宛城司法局优化法治化营...
- 2020-04-15统筹“全产业链”涉外法治优...
- 2020-04-15武汉成立数字经济法律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