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法律法规内参!!
当前所在: 首页 > 法律法规资讯 > 正文

法护“未”来丨叮咚!专属防诈骗指南 守护你的“小荷包”

时间:2024-11-03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为全面提升未成年人预防、识别诈骗的能力,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汪清林区基层法院法治副校长深入汪清县第三小学,开展法治教育宣讲活动。

  “同学们,请注意,这里有一份专为未成年人设计的防诈骗指南‘大礼包’即将分发到你们每个人的‘小脑瓜’里。”

  

  

  “你们中是否有人热衷于游戏?在享受游戏时,如果遇到有人声称要免费赠送游戏皮肤,这时就需要格外警惕。骗子们常以免费赠送为诱饵,吸引未成年人上钩,然后以‘未成年人操作涉嫌违规’等借口进行威胁和诱导,迫使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转账,随后便将其拉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法官阿姨,这道题我会。在家时,爸爸妈妈曾告诫我,不要轻信陌生人,也不要轻易在游戏中添加好友,更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同学们,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诈骗手法,即所谓的假明星发布的‘假福利’。不法分子通过诱骗未成年人加入所谓的明星粉丝群,利用添加明星私聊、获取明星签名照、参与明星举办的活动等诱饵,引诱未成年人上当受骗,进而骗取他们的钱财或诱导他们进行刷单。因此,亲爱的孩子们,不要轻信那些声称能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且要自觉远离那些不良的‘饭团’文化影响。”

  

  

  法治副校长通过趣味问答的形式,对“高额红包返利”“解除防沉迷系统”“警惕陷入帮信罪”“发放教育补贴”“添加陌生网友”“购买游戏交易账号”等诈骗类型进行了深入解析。

  反诈课堂生动地再现了从虚假广告的吸引到诈骗分子话术的引导过程,将常见的诈骗手段转化为寓教于乐的闯关游戏,从而加深了未成年人对网络诈骗陷阱的了解。

  “心莫贪、擦亮眼;绷根弦,防被骗!”汪清林区基层法院坚持引导未成年人理性消费,增强未成年人反诈骗识别能力。接下来,汪清林区基层法院将继续拓展审判职能,创新法律普及宣传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传播法治精神,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原文链接:http://jlfy.e-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10/id/817361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法规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